魚膽中毒并非新聞,筆者所在的急診科幾乎每年均要收治20多人。所有病人來自農村,以年末及過節時發生率最高。時下,正值淡水養魚豐收季節,又到了魚膽中毒高發期。絕大多數病人并發心、肝、腎等多器官功能衰竭,多因延誤搶救時機而喪生。
2003年12月2日下午6點,湖南省湘陰縣文星鎮一位54歲的農民,因近來視力明顯下降,就將一條11斤重的草魚膽、3條3~4斤重的鰱魚膽一次頓服,以求保護視力。15分鐘后,他突然出現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,繼發尿少、無尿、心律不齊、全身浮腫和神志模糊。12月7日,他被送入湘雅醫院救治。經檢查,病人血壓為150/100mmhg,鞏膜黃染,腹部膨隆,可叩出移動性濁音;總膽紅素41.5mmol/l,是正常人的24倍;尿素氮31.3mmol/l,為正常人的10倍;谷草轉氨酶210.3u/l,為正常人的5倍;心肌酶學異常增高,被診斷為急性魚膽中毒合并肝、腎功能衰竭。雖經血液凈化等綜合治療,其病情有所好轉,但至今未脫離危險。
面對類似悲劇,人們不禁要問:魚膽有毒,為什么還有人要去吃?魚膽真能治病嗎?
據研究,魚膽汁中的組胺類物質等能導致人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,繼發細胞變性及壞死。有報道稱,鯉科魚類的膽汁中含鯉醇,這種劇毒物質可導致魚膽中毒。亦有動物實驗證明,鯇魚膽汁中毒時,體內氧自由基增加,進而出現氧化應激反應,導致自身氧化性細胞損害。這很可能是引起中毒者多系統臟器功能衰竭的發生機制之一。魚膽汁進入人體胃腸道后,其毒性成分首先被吸收并進入肝臟,主要由腎排出,因此,患者以急性腎衰和肝損害的發病率最高,其次為胃、腸、心臟、腦等臟器受累。若不及時搶救,病死率甚高。
祖國醫學認為,魚膽性寒,味苦,有瀉火、明目之功效,故民間常有魚膽治療目赤腫痛、翳障等癥的傳說。是否真有其效,目前尚無可靠的證據。即使有效,也很難把握其安全劑量。
為避免急性中毒,奉勸諸君還是不吃魚膽為好。一旦中毒,切忌持僥幸心理,應立即到有條件的醫院進行洗胃、導瀉和血液凈化等綜合治療,以防不測。